黄山名人书画院

品读王德才先生画作《雨润江南》

hs180net 发表于 2017-3-18 14:50:3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[复制链接]
0 5213
画者尽笔墨之妙,师古不泥,兼师造物,博古通今乃为大成.jpg
“春未老, 风细柳斜斜. 试上超然台上看, 半壕春水一城花, 烟雨暗千家.”,苏东坡的这首《望江南》就是王德才老师新作——雨润江南最好的写照。天空中细雨蒙蒙,飘荡在近处的小河中荡起微不可见的波纹,岸边的绿树红花鲜草也随之蒙上了一层薄薄的水雾。曲径通幽处,一座房屋藏在雨幕之下,露出朦胧的边框。洋洋洒洒的斜雨也给远处的群山镀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。我想王德才老师这幅画想要表达的,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。
王德才先生乃是黄宾虹再传弟子,擅长国画山水、花鸟兼书法。2007年定居黄山,拜师程啸天弟子黄宾虹三世孙黄忠明先生研修新安画派传统绘画,同时随徽学泰斗张脉贤先生研究学习徽州文化,并创建了黄山名人书画院。江南风光钟灵毓秀,自古文风鼎盛,孕育了众多文人名士,吸引了各方人士前来游历造访,前来写生采风者亦是络绎不绝。王德才先生也是其中的一人,并且在经过了仔细的游览之后,才着笔画下如此佳作。
众所周知,传统山水画的技法比较集中的体现在山石的皴法上,在王德才先生的这幅《雨润江南》上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,王德才先生将笔上的功力全都融会贯通进画卷中,画卷采用俯瞰视角,着手绘制出的山水世界由远及近,近处,皴的笔法如披开的麻披状,呈长线条,表现山石的明暗凹凸,充实结构和脉胳体积感,以及江南多见的有草木的松软土质。在着手山体上,近处的矮山坡,最能体现山石的坚硬质感,特别是花岗石或人工爆破后的山岩,多呈此状。生动形象的将一个烟雨中江南雾蒙蒙的形象呈现在观赏者的眼中,岸边的树挺拔俊美,树干挺立,树枝向上,直中用不直求变化,不直中见直。凡出枝处皆有结状以示生命感,以表现物之常理。在层层树木掩盖下的半抹楼阁,更给人一种向往的感受。
远处,王德才先生的笔锋最适合用于群山之表现,借此来烘托苍翠的色调,借以给读者一种,即便此时烟雨蒙蒙,远处的山依旧山林葱郁的感受。不远处的山峰突生的一抹浓浓的树枝,将大自然树木形态的千变万化用浓墨渲染的酣畅淋漓。江南山清水秀,鸟语花香,令观赏者仿佛身临其境。世人皆知倪瓒、黄公望在山水画上的造诣非同寻常,而在今天,王德才先生师承这二位大师,并且在这二位大师原有技艺的基础上青出于蓝,再结合王德才先生如今的年龄,实在令人叹为观止。
撇开这幅画卷本身且不提,中国山水画萌于晋,成于唐, 盛于宋元,自五代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里,山水画都是笫一大科。山水画源于老庄道学思想,老子“道法自然”思想系山水画之灵魂,意在表现自然景物生生不息自然规律,山川大地厚德载物道德风范,江河湖泊上善若水人之灵性的山水画受到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钟爱。
元代赵孟頫倡以书入画,由于赵是大书法家,又是画家,他将书法的笔墨技法融入山水画,从而开创了南方风情简约小写意画法,尤以弟子黄公望成就最高。这种画法以江浙一带丘陵湖泊,花柳杂树为对象,不再有高山大岭,苍松古树,画法上以勾、皴、点而少染的线描画法为主,皴法不象宋代的点皴、墨块皴,大多以披麻皴为主,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,显得比较温润,不象院体画那么张扬狂放;而披麻皴通过柔韧的中锋线的组合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纹理。此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,用在此处可谓驾到好处。代表作是号称元代四大家的黄公望、吴镇、倪瓒、王蒙的南派水墨山水,而王德才先生的这幅《雨润江南》正是这一派别在当今社会最好的写照,寄情山水,没有高山,却有群山,没有苍松古树,却有松枝丛生,最后更是将师承黄宾虹的墨法发挥到极致即兴题词,令观赏者赞口不绝。不得不说,从收藏上来讲,王德才先生的著作,更能令人体会到王先生心中的山水世界,更有观于黄宾虹大师的笔墨风格,实属难得。
清代山水画坛呈现两个极端倾向,一极是四王为代表的摹古派,可能受董其昌南派正宗论影响,尤以摹董巨、元人南派画风为主,另一极是四僧为代表的自我派,或称怪异派,完全不依传统套路,打破勾、皴、点、染的程式,多以或勾或皴而不染的素画法随意皴画,笔墨甚为潦草,其中又各有特点:石溪用破笔点擦皴法直接皴出山形即成,画面黑密厚重;石涛笔法变化无常,构图造型千奇百怪,并以写生画稿式画法作画,随意性更強;弘仁以几何形的方块线性图案勾画山石树木,简洁空灵,前所未有;朱耷把倪瓒的简淡画法发挥到极致,枯笔淡墨抹个山形,勾画几株树桩即成,简到极点,淡到极点。
明清时期这种摹古之风和四僧这些反传统画法虽曾备受推崇,但事实上都是不正常的极端表现,表明山水画的发展尚未找到正确的途径,从而步入了歧途,因为这种画法越来越草率,越来越不注重品相,且越来越步入了小品行列,不适合大气磅礴时代的要求,以至圈内人发出了国画向何处去的哀叹,王德才先生素来不赞同这种写法,并潜心学习,希望可以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,开创一个新的格局。
传统山水是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潜心探索的结晶,是中国的国宝。对于以绢纸为载体的这些国宝,因极易损坏难以长期保存,故真正意义上的保存要靠一代又一代的有志者将其技法传承下去。希望王德才先生在习得传统山水的精髓中,还能青出于蓝,为中国传统山水的发展贡献力量。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 手机版|小黑屋| 黄山名人书画院 Inc. ( 皖ICP备16003686号-1 )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 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 Templated by 迪恩网络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A2.B1.B2-20090003号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许可证 冀卫网审字(2010)第002号

©迪恩网络旗下新传媒公司

GMT+8, 2024-11-24 12:18 , Processed in 0.246104 second(s), 29 queries .

工作时间:7x24小时 联系QQ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热线:18955967608 活动洽谈:17755925669

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